雅文小说 > 古言小说 > 锦绣清宫之妾室守则 > 第四百三十九章 当年故人全文阅读

第四百三十九章 当年故人

热门推荐:

“他若真的年纪大了,无心仕途,总也有别的法子。【】”胤禛倒是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。

李卫走在前头去叫了门,没想到里头静悄悄的,这下李卫也有些心急了。若是寻常人来拜访,先生不在也就算了,可是这来的人……只怕从来就没有吃过闭门羹吧。

胤禛还真的没有见过这样的事,从来只有王公大臣们等他的,就算从前做阿哥的时候,在先帝的御书房外等着请安,那也是等的自己的父亲,当今的天子。

胤禛的眉头就已经隐隐皱起来了,正要说话,却听见身后传来了应答声。却见后头来了个拄着拐杖的老人,身穿一袭青色的长衫,他看上去年纪虽然大了,但精神却好得很,手里头还提着几个药包,“李卫,你怎么过来了?村长今日还说你过了乡试,村子里要为你庆祝呢。”

李卫守着师生之礼,恭敬的对着来人作揖,这才说道,“先生,我……我有两位贵客,似乎和先生曾经相识,说是要来看看先生,所以学生就把他们二人请来了,先生你看?”

“旧相识?”孙逸之觉得奇怪,他离开京城都多少年了,拿来的什么旧相识?当目光落在胤禛和雯扬身上的时候,就觉得越发疑惑了。

这一对夫妻,一看就气质非凡,不是寻常百姓。自己在京城,的确是有几个旧友,但年岁上这两人和自己就差的太多了。难道,是什么晚辈不成?

“夫子,从前可是在工部任职过?”胤禛也并不隐瞒,开诚布公的问道。

孙逸之咳嗽了几声,“那都是……许久之前的事了,不知二位是?”

他告老还乡之后,只说是在京城当个小官罢了。他一生为官清正廉洁,回来的时候也并不是奴仆成群,因此村子里的人,倒是并没有多问什么。更别提,知道他曾经在工部任职的事了。

他仔细看着眼前的男子一眼,但越看却越觉得心惊,这……“皇上?”

其实说起来,孙逸之服侍的,应该是先帝才对。先帝驾崩,胤禛继位,孙逸之就递了奏折乞骸骨告老还乡了。

但他毕竟在御前也是有资格站在大殿之中的,在京城为官的,就算再怎么两耳不闻窗外事,至少几位皇子还是认得的。

尤其是到了先帝晚年的时候,九子夺嫡何其惨烈,官员们一方面想要明哲保身,一方面又何尝不想建立从龙之功。

但孙逸之对这些事却没什么兴趣,他自己年纪渐渐大了,在朝中沉浮这些年,早已经心生疲倦,到了后来,就一心只想着告老还乡了,哪里还有什么别的打算。

至于九子夺嫡,孙逸之谁都没掺和,他是工部书吏。本来就不是什么要职。工部又不比兵部和吏部来的险要,因此反倒让孙逸之平平安安的待到了胤禛继位,也顺利的告老还乡了。

但对后来登基的四皇子,孙逸之却是记忆深刻。

毕竟当年,恐怕谁也没有料到,最终夺得帝位的竟然是四阿哥吧。

“进去说吧。”胤禛拉着雯扬的手走了进去,虽然这场微服私访是彻彻底底的失败了,没想到乔装打扮出来,还是被人给认出来,胤禛显得有些意兴阑珊。

雯扬在一边看的好笑,这也是没办法的事,对这个年代的人来说,就是忘了谁,也不可能忘记皇帝长什么样子吧。

孙逸之年纪大了,但是记性倒是真的不错。进了院子,胤禛就随意的坐在了一棵桃树下,这院子里还摆放着一张石桌和几条石凳,看样子孙逸之倒是个十分有闲情雅致的人。

胤禛和雯扬一坐下,孙逸之就颤颤巍巍的跪在地上开始磕头,“孙逸之,参见皇上,皇后,愿皇上万寿无疆,娘娘千岁千岁。”

雯扬就见不得一把年纪的人给自己磕头,总觉得自己受不起。但也知道人家这一拜主要还是跪胤禛,也就不好多说什么。

君臣有别,胤禛还是让他磕了三个头,“平身,原是朕忽然造访,倒是我搅了你的雅兴。”

李卫连忙将自己的老师给搀了起来,孙逸之的神色却十分激动,“皇上驾临,是老臣的福分。臣知道皇上和娘娘来了江南,只是没想到竟然会出现在这里。”

“说起来,倒是和你的学生有缘。”胤禛笑着说道,“否则只怕也未必能见着你,当初朕刚登基,你上折子告老还乡,朕那个时候还未曾看见你写给先帝治水的折子,否则,无论如何也不会轻易放你走的。”

孙逸之的心头一热,恨不能又跪下来给胤禛磕几个头,“从前是臣冒失,写了不少折子上去,但是先帝留中不发,臣也逐渐年迈,到底不能再为皇上尽忠了!”

雯扬看孙逸之这幅激动的样子,倒也不像是作假。他年轻的时候,一直在工部不得重用,那些折子,先帝晚年的时候,只怕当真没什么心思去看吧,所以这人心灰意冷,加上本就年岁到了,干脆告老,恐怕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,竟然还能再看见胤禛,恐怕难免唏嘘激动。

年岁大了,本就受不得刺激,这会儿手里还拿着药呢。雯扬便招了招手,示意李卫道,“你老师手里还拿着药呢,想来是要煎药喝的,莫要耽搁了,你去为你先生把药煎了,再倒一壶热茶来。”

“先生年纪也大了,就坐下说话吧。”雯扬又看向孙逸之,笑着说道。

孙逸之虽然没有见过雯扬,但是天下人人皆知,继后和皇帝是真有夫妻情深之意。否则皇上也不会带着皇后,独自下江南出行了。

此刻见雯扬和煦,顿时又行了一礼,“皇后宽仁,只是帝后面前,哪有臣子做的份。”

这份殊荣,倒是的确不易得。除了当年几个辅政大臣,还有在御书房和胤禛一块参议政事的几个心腹之外,能够在皇帝面前赐座的,如今朝野之中也不多了。

“皇后赐座,你就不必推辞了。”胤禛也开口道,“朕这次来看你,倒是对你当年写的治水折子感兴趣,其中内容,你可还记得?”【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