雅文小说 > 其他小说 > 风雨南洋未了情 > 历史背景 序曲全文阅读

历史背景 序曲

热门推荐:

[历史背景]

十六世纪下半叶,荷兰资产阶级革命后,贸易航运得到迅速发展,拥有欧洲最大的商业舰队,成为“世界海上马车夫”并向太平洋诸岛扩张势力。荷兰商队从印尼马鲁姑群岛运回大量香料获得暴利后,商人相继成立“远方贸易公司”,160年成立了联合的“荷兰东印度公司”控制了印尼的资源,印尼三大锡岛邦加、勿里洞和廖岛新及的锡矿资源成了荷兰殖民者的掠夺目标。十八世纪初,东印度公司从巨港苏丹*手中购买了三个锡岛的开采权,三岛的锡矿便由东印度公司所垄断。

由于中国的生产技术比当地的原始开采方法优越,荷兰人便在中国沿海厦门、汕头、惠安、广州等地开设“猪仔馆”,用欺骗、利诱、劫持等手段招募大批契约华工到印尼,在苏门答腊岛北部开垦种植园、在锡岛当矿工。

两次鸦片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后,清政府与列强签下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,国势日趋衰退,完全沦为半殖民地,并允许荷兰等国家来华招募华工。大量沿海的贫苦农民无法生活下去,不得不卖身做“猪仔”流落南洋各地当契约劳工,他们用血肉之躯开发了南洋,那是一段屈辱和苦难深重的历史。据史料不完全的统计,从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,卖身到南洋的契约华工人数达数百万人**。

契约华工过着非人的生活,他们用血汗用生命开发了种植园和锡矿,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,也留下血泪斑斑的一页。东印度公司在1860年到189年的年间,从勿里洞矿工身上就榨取了5400万荷盾的盈利,平均每年获利169万荷盾。***

——————

*苏丹是二战前在印尼各地区享有世袭统治地位的贵族的称号。

**从1876年至1900年间,到印尼的契约华工继续增加,从5万人增至万人。

1890年至191年,在勿拉湾(苏岛北部——引者注)码头登岸的华工达0.5万人。

——《印尼华侨史》李学民、黄昆章著,005年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,第7页。据此数字推理。

***数据来自《印尼华侨史》温广益、蔡仁龙著,1985年海洋出版社出版,第67页。

序幕

光绪十五年,农历己亥年,公元一千八百九十九年初夏,粤东河婆乡一个小村。

这是个只有二三十户人家的小村,坐落在粤东起伏的丘陵地的末端。村里多数人家姓张,所以村子叫张家厝,其余有王姓、吴姓和谢姓,是村里的小姓。惊蛰刚过,许多家已经断了粮。灰黄的土地毫无生气地延伸开去,只有村口那棵大榕树靠着它那无数深深地扎进地里的气根,所以长得很茂盛,夏季村民通常都坐在树下纳凉,冬季也聚集在树下晒太阳,家长里短的说些年景好坏的话,全村人的景况在这里也全知道了。

坐在树头上的张老爹动也不动,他那褐灰色的枯瘦的身子看上去就像一截榕树的大气根。一个三十出头的女子挑着水桶来井边,面色枯槁,模样比实际年岁要老很多,她身边跟着一个五六岁拖鼻涕的孩子,扯着她的衣角,哭喊:娘,我饿。她放下井绳,打上来大半桶水,倒进自己的桶里,用水瓢舀了半瓢递到孩子嘴边,说:喝吧,喝了就不饿了。孩子扭着身说:不,我要吃的。妇女生气地给孩子一个嘴巴,骂道:吃,吃,就知道要吃,哪有吃的?孩子哇哇地大哭了起来。张老爹看不下去了,说:他二婶,大人能忍,孩子可忍不下去,你对娃发什么火?女子的眼圈红了,说:老爹,谁不心疼孩子?家里实在是……女子把孩子拉过来,撩起自己的衣襟给他擦拭,说:莫哭,是娘不好。

老爹叹口气,招呼着孩子:石头,来,老爹这里还留半块烤番薯。他从裤腰上摸索出半个拳头大的番薯,把它放在孩子手上。那块番薯皮是焦的,还有微温,香喷喷呢。孩子抓来就塞进嘴里,女子想制止他:小祖宗,你把老爹的粮吃了,他就……她知道这可能是老爹唯一剩下的粮啊!老人说:让孩子吃吧,我快咽气了,多吃一口也是死。女子哭了。

村里的人陆陆续续集拢来,有的说:咱死了没关系,总得给后生想个活路呀。有的问老爹:老爹,您老见识广,给指条路吧。老爹叹口气,慢条斯里地说:我听过上上辈子的人说过,那年月村里人也是活不下去,就有人去广州、汕头,那里有船招人去南洋,闯洋去了。“闯洋”也就是下南洋,老爹早说过,他上面几辈人都有人去南洋,他那辈和晚辈也有去南洋的,都说南洋土地肥沃,不用耕作就遍地是吃的,可是说是说,却没见去了有回来的。老爹的三儿子土生那年和他三叔下南洋时才17岁,他们走了至今都十年了,音信全无。

坐在树头上的瞎子阿炳抱着他那把不离身的二胡,听张老爹说起土生,忍不住插话:土生是个乖巧的娃,他的竹笛吹得多好。那时,阿炳拉起二胡,土生就会吹起竹笛和应,他们吹拉的曲子是《苏武牧羊》和《二泉映月》,一遍又一遍,两人总是吹拉到月亮偏了西才各自回家。土生离家后,阿炳就少了一个伴了。这时,阿炳拉开了弦,忧郁地唱了那支老辈子传下来的歌谣:

南洋好

遍地都是宝

不用耕牛不用镰刀

随处可种瓜果和水稻。

南洋遥

千里大海万重洋

过洋如闯鬼门关

浪涛如山船似鸿毛

葬身海底无人报。

送儿送郎闯南洋

上船容易归路难

船开一去不复返

望断愁肠音茫茫。

呜呜咽咽的二胡如泣如诉,传递着哀婉和忧伤,伴着那低沉忧伤的歌声,让人听了更增添惆怅和悲凉,那是支老辈子的人唱断肠的曲子。可是,“不用耕作就遍地是吃的”对穷得从地里都抠不出吃的人是太诱人了,几个后生马上就说要去汕头。家里也实在想不出别的路子,只好让他们走。

隔天,村里准备下南洋的三个大小伙陆续走出了家门,家人千叮咛万嘱咐一直把他们送到大榕树下。还有天成呢?等等他吧。有人说:八成是舍不得新媳妇,不等他了。说话间,一个人影从远处大步过来,喊着:等等我。他出门时,正月里才过门的新媳妇阿秀倚着柴门,泪眼汪汪地看着他,她左耳轮上那颗绿豆大的红痣特别撩人,他一步三回头,走出了十几步还看得真切,怎忍心离她而去呢?要不是为了活命,新婚才个把月的小俩口,一床破被子都还没捂热呢。这一去,何年何月才能再相聚?几个伙伴好意地笑他:天成,舍不得新媳妇就留下吧。留下?村里饿死多少人了。堂堂男儿,出去闯荡,兴许能活命。天成就这样和他们一起走了。

每年三四月,下南洋的船就乘东北季候风起之时开拔。找活路的农家人就拥到广州、汕头、厦门、漳州等地的“猪仔馆”,老辈子的人说猪仔馆吃人不吐骨头,可是要下南洋还得找他们。

通往村口的泥土路弯弯曲曲,人一走过,就扬起黄土,接连三个月滴水没下,连草根都蔫萎了,几棵榆树光秃秃的,嫩叶刚冒尖就被村民摘来吃,剩下秃枝干毫无生气地歪斜在那里,出洋,是人们唯一的活路。

天成和那三个小伙子其实年岁并不大,他们都才十**岁,脑后的小辫有的盘在脖颈

上,有的垂在后肩,弯弯的,像根猪尾巴。他们上身只有一件破短衫再罩上马褂,下身是件单裤,腰间用草绳系着,都是补丁连补丁,有的衣裳褴褛,只有新婚的天成穿的算整齐些,补丁的针脚缝得整整齐齐。他们起了个大早,喝了碗番薯叶和南瓜干熬的菜汤就算是吃了顿饭了,就空着手出门,家里实在没有什么东西能让他们带走的,有点番薯**们也不忍心带走,留给家人吃。四个人走着走着,来顺说:都说南洋好,真那么好吗?他们当中最大的是0岁的登贵,他早天成一年就娶了媳妇,媳妇的肚子已经大了,家里什么吃的都没有了,为了活路,他动身了。登贵说:好不好也得去碰运气了,比起在家里等死还好吧?其他人都不说话,每个人肚子里都饿得咕噜噜叫,说什么都毫无意义。走累了,就地坐下或躺倒,歇息一会儿,再继续走。就这样走走停停,日头已经偏西了,最后一次那三人都站了起来,最小的柱子站不起来了,他才16岁。

起来!他们催促他。柱子有气无力地说:我再也走不动了,告诉我娘,我就死在这里了。天成过去把他扶起来,说:熬过这一天,会有吃的。一起出来,你不能就这样躺倒了。

天阴下来了,头顶炸了一个响雷,轰隆隆,闪电过后,天上掉下了雨点。老天有眼!这四个人仰起头张开口,还伸开手把雨滴接在手上送进干渴的嘴里吸吮。

四个人走到一座小山,这比家乡的山好多了,长着不少树,他们把枯树枝拣起来捆绑成两捆,登贵和天成背着下山。那晚他们在山脚一座破旧的庙里歇息,神龛上还殘留一些供品,四人也不管是什么,拿来吃了,还烧起一堆火,身上才觉得有些热气。来顺往火堆里添柴,被登贵制止了。来顺不解地问:火烧旺点暖和些不好吗?登贵说:这些柴禾留着明天带到集巿上可以卖钱,咱们就能买吃的了。哦,是这样。他们把柴禾撤出了一些,就着炭火的余热互相依靠着将就睡了一夜。天亮了,又继续赶路,他们一路走一路拣干柴草,近中午时分,走到一个小集巿,竟多出了一捆干草,有人买了那些柴草,给了三个铜板,把他们高兴得直跳。三个铜板换了两斤番薯,这两斤番薯就让他们吃了两天。

终于走到了汕头。天寒地冻,走了几天,旧布鞋早磨破了,虽然农家子弟自小练就了一副铁脚板,每个人的脚也都冻裂了。可是,当饥饿压倒了一切时,即使脚冻裂,肉皮的一点疼痛便算不了什么了。

汕头街上可热闹了,店铺一家挨一家,茶肆、面馆、酒楼、当铺、丝绸店、卖布匹的卖鞋的卖妇女头饰的,各种小食摊炸油条、包子、米糕,什么都有,还有大烟馆、赌馆、**馆,人来人往穿粉戴绿,让人眼花缭乱。挂着什么隆祥兴行、裕祥和行、茂福隆行招牌的,大多就是猪仔馆。这些商行都有眼线,他们到处转悠,这个季节上看到那种衣裳褴褛、东张西望的乡下人,就估摸准是来找活路的,便会盯上去,花言巧语把他骗来卖身当猪仔。看准是个年轻力壮的小伙,如果诱骗不行,就合伙动手劫掠,几个人把他围住,用麻袋一罩,再用棍子把他打晕了,扛走就装上船。

天成四人已被眼线盯上,探子们有意把他们往码头上挤,他们也就顺着人流来到码头了。这里人头攒动,一个光头大着嗓门喊着:去南洋,去南洋有吃有穿有钱赚,免税免交船票钱。登贵眼睛一亮,对另三个说:听,去南洋的就在那边。他们四人往前挤。来顺说:那个光头不是和尚吗?旁边的人说:不是,是船上的。

一大群衣衫褴褛的人把光头团团围住,两个蓝眼睛鹰勾鼻子棕黄色头发手臂长红毛的人站在他身后,四个人一看,吓了一大跳,以为是夜叉。旁人说那二人是荷兰人。他们叽哩咕噜的说话,谁都听不懂。他们说:看,这些中国猪,随便装就是一大船,他们还怕上不了船呢。另一个说:那也得挑年轻健壮的,别死在海上。他们跟喊话的人说了一阵后,那人又高声地说:别挤,0岁以下的都有机会,这边站,上船就有吃的,不过必须先签字画押。

画了押马上给五个光洋。

五个光洋,简直是发了财了!真的,五个光洋,够家里买回五担谷子啊!想去南洋找活路的中国贫苦的农家子弟,一个挨一个的在一张纸上按下了手印,他们连纸上写些什么都看不懂也不问。画了押,每人胸前挂上了一块小木牌,上面刻着号码,有两个小孔用细麻绳穿过套在脖颈上。光头说:记住你的号。画了押的,往那边站,排好队。

登贵、天成、来顺、柱子四人画了押,手里攥着五个光洋,激动到脸都泛了光,他们从来都没曾有这么多钱啊!他们商量着:这钱怎样送回家呢?

光头又喊道:要把钱寄回家的,说个地址,我们保证送到家,你们只管上船。

那些单身出来的人,没有多想就把钱交给光头,虔诚地说:多谢大哥,记住我家的所在……光头煞有介事地在纸上写下一个个姓名和家乡所在。登贵四人也想把钱交给光头,他们商量后,又不放心,这不是小数啊!这对家里可是救命钱啊。他们便决定让来顺先把钱送回家,他再乘下趟船。他们跟光头商量:大哥,我们有一个先不去南洋了,让他把钱带回家,下趟船才走。

光头马上翻了脸:那不行,画了押就不能反悔,这是荷兰皇家的规矩,你们想耍花招也得看是什么人!他们说:不是的,大哥,我们只是想把钱带回家给家人买粮,家里急等钱用。光头说:别人都信我们会把钱送到,就你们不信?你们不想活了?他已经恼怒了,另一个光头对他的同伙使了个眼色,说:这样吧,我们派人跟这位兄弟一起把钱送回家,然后你就回来,我们也不放心万一你跑了,也交代不了,是不是?四人相信了,也只好这么办了。登贵三人把光洋交给来顺,来顺把所有的光洋掖在裤腰带上,绑紧了,说声:放心,我送到家就回来。

画过押的人们按光头的指挥拥挤着站成了队。两个光头手里晃着刮猪毛刀,指着他们说:过来,挨个来,不剃辫子不准上船。这些画了押的农家子弟才明白要他们干什么,一个个往后退缩。光头大声喊:画了押就得听从人家的规矩,由不得你了,过来!他抓住站在前面的人的手臂,一把就将他拖过来按下,不料他又跑回去了。光头瞪起眼睛:听着,谁敢违抗,大海就是葬身之地!他再拖一个过来,还是不从,说:我不出家,我不剃度。

在一边的红毛不耐烦了,叽哩咕噜说了一通,过来一个翻译说:你们画了押就是契约华工了,知道吗?大荷兰皇家的契约华工,要留辫子的统统扔海里。

大家沉默了,有的抱着头蹲下去哭了。红毛指着一个华工,用手指要他过来。这是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,他把辫子盘在脖颈上,说:辫子是祖宗让留的,剃了辫子我就不是中国人了。红毛指着他的鼻子说:猪,中国猪!给我剃光!光头低声对他说:你还是剃了吧。

两个红毛过来抓住他的两肩把他按下去,拿剃猪毛刀的光头上来,两下子就把那根发辫剃光了,红毛抓在手里大笑着把它一甩,发辫被甩到空中,站在船舷上一位红毛一伸手把它抓在手中,甩了几下,大笑着:中国人的猪尾巴,去它的吧!发辫被扔进海里了。那个年轻华工无地自容地抱头抽泣。

围观的民众个个目瞪口呆,谁都敢怒不敢言。

一位长得比较白净0出头的华工从人群中站出来,从容地说:我先剃。发辫落地时,他拣了起来往海里扔去,然后看着船舷上的红毛,似乎说:剃就剃,别欺侮人!红毛对他拍了两下手掌。

接着,一个身材高大的华工站出来,粗声粗气地说:我剃。光头连声叫好。这样,其他人就一个个被剃光了头,在红毛的指挥下,走上了从岸上搭着船的木板,他们甚至都不知道这船会把他们运载到哪儿,他们也没有想到踏上船板,就是把命交给洋人手里了。

当!当!当!船上有人敲响了一面大锣,竖在岸上一根像旗杆的木柱上的一挂鞭炮噼里拍拉炸响了,岸上的人骚动起来,呜呜的哭声响成一片,船上也有人大哭起来,人们喊着亲人的名字:四儿,别忘了捎个口信!娃儿,你媳妇等着你呢……

船离岸了,这一去就是千万里,这一去就是海天相隔,这一去就是路茫茫海茫茫,这一去就像断了线的风筝,亲人和家乡只在梦中萦绕,这一去,可能永远都没有生还的希望……(未完待续)